该组合在安徽省各区域田块里的试验,示范的实际长势状况。
主要性状
该品种适应性广,播种弹性大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123天左右。作双季晚稻种植,全生育期108天左右。株型适中,分蘖力较强,茎秆粗壮,剑叶挺直,熟期转色好,苗有效穗23万左右,株高90厘米,中穗偏大,千粒重26.9克,中穗偏大,结实率84.5%。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旱籼组品种区域实验,面比对照增产3.79%(极显著):2006年续试,比对照增产4.13%(极显著):两年区试平均比对照增产3.96%。2015年在安徽皖西地区种植大户的大田生产一般亩产650公斤左右,高产可达700公斤以上。在高产栽培技术条件下,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六级,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,抗性频率67.6%,长宽比2.9,垩白率42%,胶稠度45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25.4%。抗高温,耐低温能力较强,耐旱节水性能好良好。
栽培技术要点
1.一般在4月底至5月初播种育苗,每亩大田用种0.75-1公斤,秧龄控制在25-30天以内,培育多蘖壮秧,合理密植,插足基本苗,每亩1.8-1.9万次
2.适应麦后直播,旱种水管,每亩用种1.5-1.75公斤。水直播用种1.5公斤左右(根据田块墒情适当增减)
3.重施底肥,旱施分蘖肥:前期浅水,中期够苗烤田,后期干干湿湿:一般亩施底肥45%含量复合肥40公斤,另加尿素10公斤。中后期酌情施复合肥5公斤,氯化钾5公斤。中后期切记不可施过多氮肥。
4.在含苞,扬花,灌浆期如遇高温,要尽可能保持灌深水,以便确保高结实,高产量,高品质。
5.防病治虫:根据当地植保部门测报,要及时防治病,虫,草害。对稻瘟病,穗颈瘟,白叶枯病的重发区要注意重点防治。 |